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参加工作31年了。回顾这31年来的工作历程,感谢党组织对我的肯定,感谢企业对我的栽培。
31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铜绿山矿,组织安排我先到基层实习。第一个操作岗位就是看皮带,因为皮带跑偏没有及时纠偏,矿石散落一地。班长批评了我,要求我下班后将矿石铲到皮带上。看着眼前散落一地的矿石,我满心绝望,边哭边铲。班长和工友及时施以援手,很快把矿石全部铲到了皮带上。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工友中有些是党员。党员总是迎难而上;党员总是挺身而出。这是党组织留给我的初步印象。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干好本职工作。我的第二个操作岗位是浮选岗位,班长安排师傅“一对一”带着我。我跟在师傅身后,只要他一动手操作,我就追问为什么,师傅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跟我解释。似懂非懂时,我就去翻阅书籍和笔记。慢慢地,我也能独当一面。师傅看我进步较快,就分给我一个系列单独操作,师徒比赛。就这样,在师傅的指导下,我边看边学边分析,浮选操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实习期结束后,从技术员到试验室主任的副手,到试验室主任,党组织一路培养我成长。
因平时工作表现突出,2007年,组织上安排我担任选矿车间技术主任,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上任后不久,我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情。第一件事是降低碎矿产品粒度。我天天到碎矿工序琢磨,边看边思考,最后提出在中间矿仓下部安装分料漏斗,将闲置的细碎设备利用起来,进行四段破碎。方案实施后,产品粒度下降到20mm,球磨处理能力提高了2-4t/h,每年节约电耗成本30-60万元。第二件是降低选矿药剂单耗。我一方面安排技术人员进行药剂条件试验,找出合适的药剂用量,以技术指令的形式下发至岗位,用实习期从浮选岗位师傅那里学到的本领,指导职工操作;另一方面,开发新药剂及混合用药试验研究,找出最好的选矿药剂来替代现场药剂。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捕收剂用量降到150g/t左右,起泡剂用量降到100g/t左右。
2015年,我成为选矿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回想从前,师傅们手把手地教我,如今,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年轻的技术人员带好、教好。在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很多问题,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通过絮凝沉降试验,在尾矿浓密机添加絮凝剂,溢流水含固量由5-8%下降至300PPM以下,年创效251.15万元。二是通过不同流程的优化试验,对磁选流程进行优化改造,铁精矿品位由60.20%提高到64.10%,尾矿磁性铁含量由1.10%下降到0.87%,年创效591万元。三是通过浮选流程考查,优化流程,选铜回收率提高了0.4%,年创效194.4万元。四是通过优化破碎机排矿口、减小振动筛上层筛网孔径、提高钢球充填率、调整旋流器沉砂嘴尺寸等,碎矿产品粒度明显下降,磨矿细度提高5%左右,选铜回收率提高约0.5%,年创效约127万元。
感恩党的关怀,感恩企业的培养。在工作的31年里,看到了企业的每一点变化,感受选矿技术的每一点进步,我感到无比欣慰。我深知,这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一代代建设者的共同努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将继续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回报党,回报企业。
爱党爱企,同心同行!
(周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