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寒冬腊月,糍粑成了我心中的美食,对糍粑的感情,从幼时就已有之,然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对糍粑仍然是念念不忘,而最爱吃的糍粑,莫过于家乡的糍粑。
如今的超市里,大多都会在接近年关时,摆上各式各样的糍粑,最常见的是米糍粑、高粱粑、绿豆粑,各种口味都有,形状也是各有不同。有大块糍粑切成的小长方块,有大圆块,还有比巴掌还小的掌心圆糍粑,甚至有的糍粑上印上了好看的图案,抑或是“贴”上了福、财等吉祥字,让糍粑成了一种带有美好寓意的年货,也让更多的对糍粑有着特别偏爱的人们更喜欢上有着年味的糍粑。
在我的记忆里,糍粑是纯手工打造,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现在我们在超市里买到的糍粑,大多是机器制作出来的,制作糍粑的原料,也没有了以往纯正。买回来的糍粑,没有小时候糍粑好吃,但是每次看到糍粑,都会忍不住买上几片,满足我对糍粑的怀念。
我对做糍粑的记忆,还停留在十岁之前。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农村的小姑娘,有着农村孩子的调皮,但也是大人们忙时的好帮手。每年的腊月,各家各户都在准备着各种各样的年货,腊鱼、腊肉是必须得准备的;油炸红薯片、炒花生等是我们小孩子必备零食;鱼圆、肉圆是年夜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做豆丝、糍粑是每年过年大人们一件重大的事情。因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是一件大“工程”,要邀来左右邻居或自家的亲戚共同来完成,更多的时候,是几家人约定个好日子,一起来做都豆丝,做糍粑。每家每户自己出材料,出人力,共同完成。每到做糍粑的时候,也是最忙的时候,大人们提前一天将糯米泡好,准备好蒸糯米的大木桶,把泡软的糯米放在大锅里蒸,待到糯米熟透,倒进另一个一米多高的大木桶里,如果装糯米饭的木桶够大,再蒸上一桶,两小桶合并成一大桶,乡亲们就开始合力做糍粑了。中国民间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老百姓也是特别有智慧,不知是哪位前辈发明的捣糍粑泥的工具,用树干做一根一米多长,十厘米粗左右的圆棒子,棒子中间偏上部位和顶部侧面钉上一根十多厘米长的短棒子,看上去就像一个被压扁的“F”,这样的“造型”方便了大人们用力将糯米捣成泥状。一般一个大木桶需要四个大人来合力做糍粑,四个人各站一方,围着木桶边转圈边用大木棍挤压糯米,一起一伏,糯米在不断的挤压中变成了一团糯米泥。这个时候的糯米泥,还有一丝丝的热气,我们这群看热闹的小孩子嘴馋,就央求母亲给我们一人吃点,母亲找来干净的纱布,给我们一人“挖”来一块,捏成圆形,递到我们手上。我们几个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还没成型的糍粑,比吃了糖还开心。喂饱了我们这帮小馋猫,我们几个也加入了做糍粑的行列,母亲和几个婶婶、伯母一起,把糯米泥一块块的搬到一个大桌子上,经过揉搓,按压,把它变成一个又大又圆的两厘米厚的大圆糍粑。因为糍粑还是温热的,没有定型,我们小孩子就成了搬运工,把这些做好的糍粑毫发无损地搬到一块已经铺好纱布的木板上,等待糍粑冷却、风干。由于是几家一起做糍粑,量非常大,通常从早上六点多要做到晚上九、十点,耗上一整天,大家也是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制作过程中不停歇,累了轮流上,看着一桶桶的糯米变成一块块的大圆糍粑,那是一种内心无法言语的喜悦,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家乡的人们一直保持着年前做糍粑的习俗,虽然我很早就离开家乡,但每年还能吃上家乡亲戚们亲手做的糍粑,那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是记忆里一生无法忘却的味道。又是一年新年到,我又忆起家乡糍粑的味道……
(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