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一篇记不清名字的小说,提到李自成在大顺政权倾覆后辗转到湖北通山的九宫山。自此九宫山在我心里充满神奇色彩。
惠游湖北的政策出来以后,同事们选了几个附近的景点,最后选定了九宫山。深秋时节,我那时想,九宫山的秋色里有没有火一样的红叶?能不能看到李自成的墓?九宫山,戴宽檐大帽披红色飘氅的李自成殒命之地!
我无限神往地飞驰在九宫山宽阔的盘山公路上,连绵起伏的山峰在车窗外来来去去。神奇的北纬30度附近的九宫山果然有一定姿容,也可以看到红叶在没有阳光的天色里不甚分明地无语而过。这苍茫天地,李自成曾经出现过的地方!突然一片云海在窗外浮现,以青黛的山影为岸,升腾流转,变幻莫测,让我一瞬间失声惊叫,待要站起来,车已经把云海抛得不见踪影。同事说,山顶上也可以看到云海。
车到一处停车场停下,说是到了云中湖,并没有湖的影子。只见一片平坦开阔的泥地,静静搁置着一些游船,远远可以望见一座桥的影子,桥下有一汪白亮的水色。看到桥,不再怀疑这是一处湖。不知它怎么就干涸了。
云中湖是九宫山有名景点之一,断水的云中湖桥边,重檐塔影在萧索的秋色里倒也有一番凄美。似乎那儿居然是九宫山瑞庆宫所在,而我只远远望见几角消瘦的飞檐。据查,南宋高道张道清真人在九宫山始设道场,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创建钦天观,后为南宋宁宗皇帝赐钦天瑞庆宫。瑞庆宫旁边云中湖的波光粼粼和楼台及蓝天白云的倒影不知已消逝去了多少日子。我们就那样站在干涸的云中湖旁边,一番感叹而去。
从云中湖步行上山,路边静立一石刻,似是“李自成”三字。我想停步一探究竟,是否闯王陵就在附近?同事一行只顾赶路,我只得一路追去。李自成于崇祯十六年在襄阳称王,次年建立大顺政权并攻入北京城,逼得可怜的崇祯帝殉国于煤山,自己龙椅未暖就被清军赶得仓皇南逃武昌,后缘何来了九宫山不得而知。李闯王最后的人生轨迹在湖北浓墨重彩挥毫。李自成墓在全国有多处,湖北通城、通山各一处。唯通山李自成墓为郭沫若题字,想来应是正宗。只是这次我来了九宫山却误了闯王陵,山脊逶迤,不知闯王魂归何处。“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万民归心的闯王又为何会在九宫山断魂?
一路思绪翩翩时,不胜脚力的同事却联系了旅游车。一眨眼,我们到了铜鼓包的露营基地。刚下车,雨就稀稀疏疏地来了。一时天色昏暗,山谷里的白云却大团大团地从山谷里升腾上来,似乎把半边灰暗的天空点亮了。探头往深壑望去,深不见底的白云纠缠萦绕,然而没有在半山腰遇到的云海浩大和浑厚,雨又越发大起来,不得不去屋檐下避雨,这九宫山的雨和云似乎等了我们很久!
等雨下小了,我们去往前方一个观景平台,一行游人恰好从旁边小径上来,于是我们也循路而下。到了另一处悬崖边,看到山谷里浩渺的云海时,大家惊呆了。乳白的云在山与山之间蒸腾起伏 ,把远近的山都披上白纱,黛青的山脊连绵起伏。观景平台的悬崖边,枯竭的树枝没有了树叶的陪衬却越发显得刚毅和蕴含不屈的生命力。这是一幅绝美的中国山水画,即使在肃杀的秋天,也有着撼人心弦的壮美。我不知道我们所站的这个地方叫什么,事后才知,属于铜鼓包风景区一个叫狮拥云关的地方,或许叫试剑石。一路曲折而来时,约略记得路边有一陈旧石刻“至此始奇”。站在试剑石,可清楚看到右边崖壁一行巨大的字“登高必自卑”,为毛主席所盛赞为“我们的作家和才子”的李尔重手迹。所站之地,后来网上查看航拍图,竟有着贵州梵净山山峰突入云霄之奇美,只是当时置身峰巅却不自知。我曾经把我对奇峰的向往遥寄给过云中照影的梵净山,如今释然。
从试剑石折返走到山顶大道,清晰可见左前方一处古亭,正是铜鼓包最高处,亭边有“海拔1583米”的石刻,为1959年武汉军区建立雷达站之地。只是同事们急于返程而未至。铜鼓包风景区还有一线天、云锦坡、梦笔生花等名景,当时一无所知。
九宫山之行,我只看到露营基地高处一个大的风车,特意冒雨近前,同事三岁的孩子更是不管风雨非要奔跑摇晃着细步去摸一摸那个巨大高耸的东西。我似乎都没有注意到九宫山其他山顶也是有许多风车的,再仔细翻看拍的照片,在一些山顶果然有着风车模糊的远影,难怪网上有关九宫山的照片里总有美丽的风车和蓝天白云夕照晚霞相伴。九宫山有“中国内陆第一风场”的美称,在众山之巅,总有风车痴立等风的身影。
入九宫之山而未入一宫,更是遗憾至极。据传九宫山为魏晋南北朝时,南城晋安王兄弟九人建九座宫殿而得其名。不知九座宫殿现在何处,又或者早已被九宫山的风雨扫荡得只剩名字,然九宫山为中国五大道教名山之一,殷商时期就有道人修行,历史久远。“一山藏两教,闯王牺牲地”,历史的烟云从不会消散。
不识九宫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云中湖相顾无言,与瑞庆宫擦肩而过,在闯王陵的过其门不入,极目九大宫殿的云深不知处。九宫山终究留下了我的遗憾!
(肖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