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过年,老家的表妹打电话过来问我:“姐,过年你几号回老家来啊?我们家已经做好糍粑,给你留了几块,等着你回来拿呢!”听着表妹说起了我最爱的糍粑,满心欢喜,答应表妹今年一定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父老乡亲,也尝尝家乡的特产——糍粑。
回想起过去的这几年,因为诸多原因,每到春节都未能回老家看看。听表妹说家乡现在都大变样了,好多村子都已经在开发中,乡亲们都搬到了镇上,住起了楼房。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还保留着以前农村过年的习惯,自己亲手做豆丝、苕果、糍粑。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老家度过,记得到了腊月即将过年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拿出自家种的糯米,然后邀上几个左邻右舍的自家亲戚,大张旗鼓地做起糍粑。在我的记忆里,做糍粑有一套很复杂的工序,先把糯米淘好,然后在冷水中泡上一整天,让糯米充分吸收水分,变成一粒粒的胖“娃娃”。将泡好的糯米放在家中的大木桶中用柴火灶把它蒸熟,蒸熟后的糯米酥软可口,可这时的糯米可不是用来直接吃的,大人们就将木桶抬起,倒入另一个更大的木桶中。这个时候,就是叔叔伯伯该“出手”的时候了,三四个叔叔伯伯一人拿着一个大木槌,开始了“打”糍粑。他们按照排列顺序,一下接着一下地将木槌“打”在了桶里的糯米上,直到桶里看不到糯米的米粒,才算是将糍粑打好。打好的糍粑不能久放,需要立即动手将它做成各种形状。在我的家乡,都是把糍粑做成大圆饼状,母亲拿出一块白色的棉布,铺在大桌子上,从木桶中挖上一块“糯米糊”,放在棉布上,按压成圆圆的大饼,表面揉光滑,一个个大糍粑就在桌子上排列开来,最后让糍粑冷却成型。做好的糍粑放在水中泡着,可以放上很久,哪天想吃糍粑了,就从水中捞上一块,用菜刀切成小块,想吃煮的糍粑就把糍粑下到豆丝中,再放上白菜,煮熟,咬上一口,特别好吃。母亲喜欢直接水煮糍粑,再放上白糖或红糖,甜甜的,还有嚼劲。而我,喜欢烤糍粑,拿起两块长方形糍粑,将火钳稍微张开一点,细心地把糍粑平放在火钳的两条腿上,慢慢地将火钳送到柴火灶中,放在火堆的上方,让糍粑在火的温暖中慢慢融化,硬硬的糍粑慢慢地变软了。为了让上下两面受热均匀,中途得给糍粑翻个面,再送进温暖的柴火灶。没一会儿工夫,糍粑就像充了气的气球,鼓了起来,这个时候,糍粑就烤好了,可以将火钳抽出来,拿起糍粑享受美味了。如果再多烤一会,鼓起的糍粑就会被“肚子”里的热气冲破“肚皮”,然后就塌下去了,可以明显看到气从破孔中呼呼地往外冒。刚出灶的糍粑特别烫,我们这些好吃的小孩子却不怕烫,撩起衣角,然后将糍粑用超级快的速度拿起往身上丢,糍粑稳稳地躺在衣兜上,等待糍粑稍微凉一点,我就迫不及待地将它送到了嘴边,一口咬下去,外脆里软,好吃极了。
后来的后来,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异地他乡。超市的食品区,都会有糍粑的身影,将它带回家,煮着吃,烤着吃,可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家乡糍粑的味道。有时候我会问身边的老乡:“你说为什么外面卖的糍粑就是没有以前农村做的糍粑好吃呢?”“农村的糍粑真材实料,人工打造,纯天然绿色食品。”老乡的回答,让我更加留恋家乡的糍粑。今年过年,一定回老家……
(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