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动态

【有色记忆】龙角练兵

时间:2022-09-12
来源:
作者:董平

    提起炼铜,有色人都不陌生。可大冶公司炼铜并非始于冶炼厂,而始于龙角山矿的史实却鲜为人知。

    1958年9月,冶炼厂正开展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国家从沈阳、铜官山等地调来一批冶炼工,先驻扎在龙角山。随后开始招收新工人。一群十八、九岁的小伙子由红安、黄冈等地农村招收到新下陆,他们还来不及细看未来的工作场,仅逗留了一天,便马不停蹄地赶到龙角山,开始了冶炼工的生涯。

    大批人员进矿,使本来住房就紧张的龙角山一下子难以承受。老工人较少,还可挤进招待所,新工人只好暂时住在山上的一个破庙里。两人睡一个地铺,合盖一条被,地下阴凉潮湿,虫子又多又毒,咬得身上到处都是疱,痒的钻心。夜里,山上的冷风吹得几扇破门窗“哗哗”直响,遇到下大雨更令人不安。好在一个月后,山下的住房已建好,这批人也就搬到山下来住了。

    当时新工人的工资很低,每月只有14.5元。许多人连脸盆都买不起,只好七、八个人合用一个盆洗脸、洗衣服等。生活上更是节省,大家总想从微薄的收入中多挤一点钱寄回家,很多人连买一条内裤的钱都舍不得,只是将破旧的工作裤补一补当内裤穿。吃的更不用说,一人一个酱菜罐子,全是从农村自家带来的。

    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阻挠不住大家的干劲。在工段长李从俊、班长赵玉明、朱文选等同志的带领下,开始了土法炼铜的首次实践。没有正规设计,也没有成套设备,仅在山顶挖了一个大坑,然后用耐火材料将炉体、进风口、排渣口、出铜口等一一砌好。先用木材燃烧,再加焦炭。焦炭上铺一层矿石和一层石英石,石英石上再加焦炭;然后,吹风、燃烧、排渣……如此反复,不断循环,最后,铜总算“熬”出来了。

    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再加上青工大多是第一次出远门,避免不了思念家乡和亲人。有一位青工就曾因此偷偷地溜回家去了,急得大家到处找。哪知,没过几天,他自己又回来了。有人问他怎么回家,他答道:“我想家。我在家。哪受过这份苦,可到了家里,老人说我没出息,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别人受得了,我也不能装‘熊’,所以又跑回来了。”哪知他回来后,组织上不接受他。他慌了神,在下陆与龙角山之间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求爹爹、告奶奶式地总算说通领导,才恢复了工作。

    由于倒班作业,掌握时间成了“难题”,特别是上夜班更怕迟到。当时,一般人都没有手表,也无钱买闹钟。后来不知谁发现,邻居的闹钟在窗外可以看得见。于是上夜班的青工就悄悄起床,趴在邻居的窗台上偷看闹钟来掌握时间。一次,碰匚被别人发现,把他们当小偷赶的四处逃窜,没办法,只好又偷偷换一家。上班要走20分钟的山路,由于路两旁尽是黑压压一片一人多高的茅草,碰上一个人上夜班就很害怕,下雨天情况更糟,弄不好就摔一跤,青工们只有自己给自己壮胆,咬着牙来到山上。

    1959年1月,龙角山炼铜的历史结束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月时间,也仅炼出9吨粗铜,但毕竟是有色人炼铜的开始,使第一批冶炼工多多少少地了解到炼铜的原理,更重要的是磨炼了冶炼工的意志,为今后的艰苦创业打了坚实的基础。

Baidu
map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8-12 14:07:30
Baidu
map